混凝土裂缝、表面问题及其他情况分析

作者:admin 时间:2024-07-05 12:47:41    点击:

混凝土裂缝、表面问题及其他情况分析

云南省水泥制品协会 2023-11-29 09:22 


混凝土裂缝、表面问题及其他情况分析

王敬路

[摘 要]本文就实际施工中碰到的一些关于混凝土裂缝、表面问题及其他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希望广大砼友们可以了解,在碰到类似问题时可以作为参考。

[关键词]水胶比;施工;养护;裂缝

0 引言

近些年预拌混凝土大量应用于建设工程中,虽然我国应用的时间较晚,但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增速,城市建设的需要,预拌混凝土作为不可或缺的建材之一,发展迅速,其用量逐年递增,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就实际施工中碰到的一些关于混凝土裂缝、表面问题及其他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也借鉴了日常一些混凝土培训学习中的知识,简单地进行了总结。

1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产生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凝结之前,因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产生,是新浇筑混凝土表面泌水率低于表面失水率的现象。这种裂缝一般较浅。形成的外部因素包括大风、太阳照射、未及时保湿养护等,多发生在浇筑后的几小时,顶板一类的混凝土居多。
预防措施:浇筑后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采取挡风遮阳措施;适时二次抹面,表面保湿(喷雾或覆膜),覆膜不要在泌水期进行,以免造成表面水胶比过大引起其他问题。

2 塑性沉降收缩裂缝

沉降裂缝是混凝土在凝结前发生在钢筋位置(钢筋顶边上或钢筋底部)或梁板交接处的裂缝,沿钢筋走向出现,俗称“顺筋裂缝”。这类裂缝一般较深,塑性收缩裂缝是在混凝土尚未有强度时,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离析泌水较重、振捣不充分、模板松动、渗漏等一系列原因,混凝土在早期沉降时,受到钢筋约束阻碍而起。
预防措施: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减小泌水;模板湿润,但不应有积水;合理振捣,避免过振、漏振;尤其注意现场随意加水更不可行。

3 温度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会产生大量水化热,这部分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掉,就会引起混凝土自身温度升高,使结构内部与外部产生较大温差,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称之为温度裂缝。这类裂缝一般与构件截面垂直或贯穿,多见于大体积混凝土。
预防措施:选择低水化热水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优化配合比,降低水泥用量,适当掺加掺合料;骨料预冷;采用跳仓施工;增设必要的构造钢筋;混凝土浇筑后表面采取保温措施,减小内外温差和降温速率;预埋冷水管等。

4 自收缩开裂

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开裂是在凝结期间或硬化后表面形成的裂缝,易产生于低水胶比的高强混凝土。分布规律不强,多为贯穿性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受到模板和周围构件的约束,且表面又未采取保湿措施,导致混凝土收缩不匀而引起的,形状与构件表面垂直。
预防措施:科学选材,外加剂使用高效减水剂,如聚羧酸类减水剂,减少混凝土收缩;适当掺加优质粉煤灰或膨胀剂,优化配合比,降低骨料空隙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胶材;要特别注意早期保湿养护,减少水分流失,保证混凝土水化充分。

5 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

施工过程中,钢筋变形,随意加水,过早荷载,养护不及时、不到位、不恰当,配筋不当,绑扎不结实,施工人员随意踩踏钢筋,均会引起裂缝;随意加水,水胶比过大,造成离析、泌水、堵管、凝结时间延长,表面强度过低,起灰起砂,混凝土强度不均匀,自由水过多收缩过大,出现沉降裂逢几率增大;过振使混凝土上下分层,骨料下沉,浆体上浮,局部水灰比增大,均匀性差,层间结合强度低,浆体流失,密实性差、收缩增大、产生到缝;养护不到位,保温、保湿不当出现干缩裂缝 ;负温情况下洒水,冻害形成裂缝等。
预防措施:加强现场施工管理。

6 地图状裂缝

混凝土表面地图状裂逢主要是表层收缩比底层大,具体说就是表层浆体多、收缩大,底层骨料含量多、收缩小,由于表层和底层收缩不一致引起的裂缝。使用的混凝土流动性过大,浆体上浮,收缩大,表面收光过早或收光过度,在泌水期过早收光导致表层浆体富集,形成裂缝;表层撒水泥进行吸收泌水收面,养护不当,在混凝土终凝后才进行养护,出现干湿交替导致地图状裂缝。
预防措施:降低坍落度, 降低泌水率,等泌水消失后收光,不能撒水泥吸收泌水收光,收光后及时养护(宜在初凝后用经住手指轻压,就可以养护),表面潮湿养护至少 7 天,掺加抗渗剂的混凝土不得低于 14 天。

7 起灰、起砂

起灰起砂现象与混凝土水胶比过大、洒水收光、早期收光过早等都有一定的关系。表面水胶比大,凝结时间延长,混凝土凝固后会出现表面强度过低起灰起砂;收光时通过洒水提浆进行,在混凝土凝固后,表面强度过低,引起起灰;过早收光,水分被过早抹面产生的浆体层阻挡,只能分布在表层和基层之间,导致表面与基层水胶过大,凝固后二者之间粘结强度薄弱,出现起皮;过度收光,致使未硬化的浆体表面,细颗粒集中,透水性差、泌水过多,尤其是车库或地面工程容易出现起灰起砂现象,通常表现为表面粉尘扫不净,有砂颗粒脱落。
预防措施:降低坍落度,降低泌水,等泌水消失后收光,严禁洒水收光,加强早期养护。

8 起泡、胀裂、剥落

混凝土表面收光后,终凝前出现局部起鼓现象俗称“起泡”,过早且过度收光,是造成起泡剥落的主要原因;浆体水灰比低、粘度大、含气量高、泌水量大也能引起起泡剥落;混凝土浇筑后,在墙体表面或地面出现小块胀裂、脱落,部位随机、面积大小不一,有可能是骨料中含石灰石,在凝结时吸水膨胀,表面局部胀裂、脱落,脱落部位存在白色或土黄色粉状物,或冰冻引起膨胀造成的。
预防措施:用低坍落度混凝土;适时收光;加强混凝土表面凝结前保护,避免过早表面暴露;以及注意避免养护过程中干湿交替,加强骨料验收的力度。

9 表面返碱

混凝土浇筑、拆摸后过一段时间,表面开始局部泛白。严重时出现一种白色松软絮状物,这种现象称为表面返碱,也称之为盐析,在冬季施工出现机率较大。混凝土浇筑后,浆体中存在可溶性碱性物质或无机盐类物质随水分的迁移到达混凝土表面,当水分蒸发后,溶于水中的碱性物质或无机盐类物质附着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析。
预防措施:提高混凝土抗渗性,降低浆体中碱性或无机盐类物质含量;减少无机盐类外加剂使用量;降低水泥浆体碱性;适量掺加引气剂,降低泌水率;适量掺加矿物掺合料,增加混凝土密实性,可以消耗部分碱性和无机盐物质;降低水胶比增加密实性,都有助于减少表面返碱。

10 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是空气中的CO2与混凝土中的Ca(O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CO3和水,使混土碱性降低的过程称为碳化,也叫中性化。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孔隙中充满水泥水解时产生的Ca(OH)2过饱和溶液,使混凝土具有很强的碱性pH值在12.5以上,钢筋在这种高碱环境中处于惰性状态;当外界酸性物质侵入并与Ca(OH)2反应,碱度降低,pH值下降,钢筋表面钝化膜受到破坏,钢筋便会锈蚀,引起顺筋裂缝。这与混凝土的密实度,施工过程随意加水和养护都有很大关系。
预防措施:降低水胶比,掺加引气剂,选用级配好的骨料,都可以增加混凝土密实性,减小碳化;施工时应加强振捣,及时养护才能提高抗碳化能力。

11 碱骨料反应

水泥中的碱性物质与骨料中有活性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吸水后体积膨胀,在骨料表面形成凝胶,致使混凝土胀裂的现象称为碱骨料反应。碱骨料反应的条件是:有足够的碱性物质、骨料中含有活性物质、潮湿环境这三个条件。碱骨料反应产生的危害难以修复,只要是有足够的碱和活性骨料,逐渐反应,吸水膨胀,致使开裂,随碱骨料反应发展,裂缝日趋严重直至构件破坏。
预防措施:用不含活性物质的骨料;严格控制混凝土碱含量,降低水泥用量,掺加优质掺合料,选用碱含量低的外加剂。

12 总结

纵观以上所产生的有关问题,都与混凝土的生产、施工、养护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做为混凝土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原材料进场质量,根据施工部位要求出具合理的配合比,尽量在满足施工条件的情况下,选用尽可能低的水胶比,并在混凝土合同签订后及时给工地提供预拌混凝土技术交底;做为施工方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混凝土施工方案,现场施工管理一定要严禁随意加水,加强振捣,及时养护。双方互相配合,才能有效控制混凝土质量问题发生的几率。


上一篇:今年混凝土行情表现如何?后期是何走向?
下一篇:住建部:我国将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

相关文章